在一个以“全球化”为主要标签的时代里出生、成长,一直是我和同辈人自以为幸运的事。
这种感觉与“全球化”作为一种理论或立场是否充分成立其实关系不大。原因很简单:于我而言,“全球化”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宣扬了一种“可能性的文化”(aculture of possibilities),这种文化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乐观的集体精神,相信在普遍人性和一般道德的底线之上,不同生活方式的和谐相处是可能的,不同价值立场的相互尊重是可能的,不同发展模式的彼此借鉴是可能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及其宣扬的精神气质,使不同类型的人类文明得以在过去几千年间并存,构成我们现代生活的多元面貌。
然而,在过去二十年间,我们所看到、体验到的世界,却大体上是分裂的和区隔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本应在消弭差异、尊重多元、制造平等方面带领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新纪元,但它却在实质上不断对思想和语言进行着新的标准化。知识沟在不断加大,技术以融合为名消解弱势文明的主体性,阶层、国族和性别领域的冲突空前尖锐。我们多少有些无奈地意识到,看上去席卷一切的全球化,只不过是将人类社会的诸多结构性矛盾暂时掩盖起来了而已。当越来越多的人轻而易举地相信日常生活方式的趋同终会引领人类走向心灵和价值的大同,历史露出了它久违的苦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创办了这个名叫“融合全球传播”的学术公号。以“在融合时代凝聚全球共识”为理念,我们尝试通过一种朴素的知识生产模式,为大家观察、解读数字时代的全球文化提供一种观念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价值或许在于:即使我们已经意识到拥有“共同”的生活是绝难实现的,也仍然可以去努力建构对全球性重大结构问题的“共识”。真正的知识必须是指向共通人性的,服务于各种形式私利的“知识”只能算是手段。这种努力或许微不足道,但它却是知识界在这样一种难以言说的历史条件下,最有可能做出的实质贡献。
在这里,每一周你都会看到一期用心编辑的“融合全球传播周报”,其中既有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领域的一周要闻,也有若干篇精心选择、编译的前沿学术成果导读。我们期望以一种有价值追求的学术品位,与读者诸君共同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实现的路径。
常江
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