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数字新闻学年会在深圳大学召开

2021-04-12

4月10日,以“数字新闻学的理论想象与经验田野”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数字新闻学年会在深圳大学召开,国内外50余位专家学者莅临深大参会,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的新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景。年会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与《新闻界》杂志社联合发起,由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办。


年会召集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常江介绍,首届数字新闻学年会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开展学术研究,以凝聚国内学界力量共同探索数字时代的新闻学研究新范式、打造高质量新闻学研究学术共同体。


szxwxnh1.jpg

图/常江教授介绍年会信息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在致辞中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介绍了深圳大学近年来在新闻学领域内所取得的成果。


szxwxnh2.jpg

图/巢乃鹏院长致辞


年会召集人、《新闻界》杂志社总编辑邓树明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时代的新闻生态与实践变迁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期待有更多的学界力量能够扎根这一领域生产出有深度、有关怀的学术成果,《新闻界》将一如既往支持、鼓励高水平数字新闻学研究成果发表。


szxwxnh4.jpg

图/邓树明总编辑致辞


在上午的主论坛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利兹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克里斯·安德森(Chris W. Anderson),以及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常江分别就数字新闻学的伦理标准、实践前景与理论现状等不同领域作主旨发言。


在题为《数字时代的新闻伦理:数据主义的反思》的主旨发言中,陈昌凤认为,数据主义的兴起为我们认识世界带来了新的便利,但我们要审慎地认识数据的诸多问题,持续呼吁数字时代的算法人文主义。


szxwxnh4.jpg

图/陈昌凤教授演讲


陆晔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化新闻和可视化》为题,围绕着数字化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展开了主旨演讲。陆晔表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视化即是这种变化的表层特征之一,这要求我们对环境与新闻本身的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


szxwxnh5.jpg

图/陆晔教授演讲


克里斯·安德森站在新闻生态的角度上进行了数字新闻发展前景的展望。他表示,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化为新闻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要求我们超越具体的事件的局限,以跨越国别的视角对中西方新闻学协同创新进行思考。


常江通过对数字时代新闻学理论的体系演进过程与中西比较可能性进行展示,他表示,过去十年间,尽管中西方新闻学理论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体系革新的策略体现出了逻辑上的相似性,这为中西方学界实现“理论团结”奠定了基础。


10日下午,以“技术·业态、理论·方法、实践·职业、治理·教育”为主题的四场分论坛同时进行,30余位在不同领域内探求新知的学者们在分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分论坛1以“技术·业态”为主题,与会学者们的研究聚焦数字时代新闻生态的转变以及数字技术。评议人南京大学王辰瑶教授对本场论坛的分享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从研究的理论选择和创新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评议人复旦大学徐笛副教授认为,研究者们的视角十分多元,各具特色,充分说明了数字新闻这一领域具有充分的研究潜力。


分论坛2围绕着数字新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展开。分论坛聚焦数字新闻的元话语构建、理论演进前沿、情感转向与计算研究方法等主题。评议人复旦大学白红义教授对与会者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中肯的评价。评议人《新闻记者》刘鹏主编则从理论和方法的选择和发展的角度出发,鼓励与会者聚焦数字新闻研究的核心问题继续深入探索。


分论坛3以“实践·职业”为主题,与会学者的研究以数据新闻、记者群体、边界工作等问题与对象为聚焦点。评议人复旦大学陆晔教授围绕着与会者的理论运用进行点评,并进一步解释了新闻实践中的理论运用的创新点。评议人《南京社会科学》虞淑娟副总编则围绕着具体的新闻职业共同体开展点评和回应,对与会者的研究选题与论文提出了具体建议。


分论坛4以“治理·教育”为焦点。与会学者主要关注新闻治理、舆论极化、谣言等具体的社会议题。评议人南京大学夏倩芳教授对具体的经验材料与新闻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点评和分析,并针对论文的写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评议人深圳大学辜晓进教授从论文选题和新闻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与会者的研究提出期待。


szxwxnh6.jpg

图/首届中国数字新闻学年会合影

分享